来源/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
作者/常怡勇
最全汇总,基层医生必备。目前医学界公认,阿司匹林可减少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
不过,在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仍然会有血栓栓塞心脑血管事件发生,这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也叫“阿司匹林治疗无效”。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整理出10种情况,供同行参考:
1.剂量因素
75~mg/d为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但必须注意,阿司匹林有效剂量存在个体差异。
阿司匹林敏感的群体,只需最小剂量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而对于较不敏感人群,在一定剂量区间内增加阿司匹林剂量才可以有效减少AR的发生率。
也就是说,临床上保证足够的阿司匹林剂量可能会减少AR的发生。
2.肠溶制剂因素
阿司匹林肠溶片剂是在阿司匹林普通片剂表面包上一层耐酸性材料,从而减少阿司匹林在胃部的释放。
与普通片相比,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循证医学也证明了阿司匹林肠溶片容易造成AR。
与整片吞服相比,咀嚼阿司匹林片则可以加速阿司匹林的吸收,从而使得其更有效地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效应。但嚼服不是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常规服法。
3.合用质子泵抑制剂
阿司匹林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上消化道出血,为减轻这一作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等被用于具有高危出血的患者中。
然而,PPIs可以增加潜在的黏膜酯酶介导的阿司匹林水解,从而明显减少阿司匹林在肠道的吸收。
4.合用降脂药物
一般在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治疗中,患者不仅会使用阿司匹林,同时还会使用降脂药等。
他汀类降脂药会减弱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增加了AR发生的概率。
5.合用非甾抗炎药物
许多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等在血小板环氧化酶-1(COX-1)水平上与阿司匹林存在相互作用,因竞争性阻滞COX-1的活性位点而妨碍阿司匹林对丝氨酸的乙酰化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AR有关。
虽然这些非甾体抗炎药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但是其对COX-1的抑制作用较弱,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使血小板保持活性,导致了AR。
6.性别与年龄因素
女性在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疗效比男性要低,其发生AR的概率更高。通过阿司匹林治疗后,大多数女性体内也达到了和男性相似的COX-1抑制结果,但是女性体内却保留了更多的血小板活性,导致阿司匹林疗效降低。
除了性别因素之外,AR与年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关系,这可能和老年人对阿司匹林生物利用度降低相关。
7.糖尿病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因素
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阿司匹林在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糖尿病和AR高度相关,糖尿病患者的AR发生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临床上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发生AR的危险因素。
肥胖本身也会导致AR产生,在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之后,肥胖患者血栓素B2(TXB2)检测水平更高。
8.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慢性炎症介导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一些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炎症介质(CD40-CD40L)与AR相关。
9.肾病因素
AR发生率在慢性肾衰竭的患者中比正常肾功能的患者高,肾透析患者的AR发生率比慢性肾衰竭末期患者的AR发生率要高。
肾功能不全患者中AR发生率是正常肾功能者的2倍。
10.吸烟因素
吸烟可能也是AR的一个诱因,吸烟可以影响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素A2(TXA2)的代谢。
另外,吸烟者体内较高水平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促进血小板与单核细胞黏附,从而促使血小板释放TXA2。
本文版权归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ID:jicengyishi)所有,其他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END—爆文推荐近期关于新冠疫苗接种的宣传文案、专业课件、*策梳理成为大家的刚需,基层医师公社统一为各位整理如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阅读)还没打「第一针」的注意了
紧急通知!7月起,新冠疫苗不能这样打了
新冠疫苗第二针还没打?抓紧最后3天时间!
通知!下月起,新冠疫苗接种有变
新冠疫苗第二针重要提醒,速看
新冠疫苗接种版《为了谁》,向所有医护致敬
新冠疫苗第二针,再次发布重要提醒
新冠疫苗接种明白纸
紧急!一地将暂停新冠疫苗第二针接种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是编辑晓琳,欢迎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