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乳突面隐窝径路先天性中耳胆脂瘤摘除听骨
TUhjnbcbe - 2020/11/20 17:31:00

病例

报道

乳突面隐窝径路先天性中耳胆脂瘤摘除+听骨链TORP重建

病例摘要:

患者,女,56岁

简要病史:右耳听力下降5年,伴右耳鸣及耳闷,无耳痛、耳流脓等不适。

查体:右侧鼓膜完整,未见内陷袋。鼓膜后方见白色团块。

辅助检查:纯音测听:右侧传导性听力下降,PTA68dB,ABG平均48dBHL(40-65dBHL)。WT偏右。

影像学检查:

术前CBCT:(链接:CBCT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就诊体验)

术前耳镜:

治疗经过

患者全麻后耳后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颞肌,取颞肌筋膜备用。向前掀起肌骨膜瓣后,切开耳道后壁皮肤,见鼓膜完整,无内陷袋。乳突轮廓化,打开鼓窦入口,暴露上鼓室,可见上鼓室胆脂瘤形成,砧骨缺如。经面隐窝切开后鼓室,清理上、中鼓室内胆脂瘤,见镫骨板上结构缺如,镫骨底板完整,活动好。经后鼓室用耳内镜探查鼓膜后方,见锤骨柄完整,清理鼓膜内侧残余的胆脂瘤上皮。

彻底清理病变后,冲洗术腔,植入全听骨赝复物人工听骨(TORP)置于镫骨底板上,圆盘固定于锤骨柄内侧。

抗生素明胶海绵、纳吸棉及抗生素纱条填塞耳道。逐层关闭切口。

术后1月听力:气导PTA32dB,平均ABG20dBHL(20-45dBHL)

术后CBCT:(链接:CBCT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就诊体验)

文献回顾及讨论

颞骨先天性胆脂瘤起源于中耳腔角化上皮,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上皮组织异常存留于颞骨中,日后上皮逐渐生长堆积而成。先天性胆脂瘤出现于完整鼓膜内侧,一般无耳漏病史。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先天性胆脂瘤诊断标准为:①胆脂瘤位于鼓膜内侧,但鼓膜正常,紧张部和松弛部完整;②无鼓膜穿孔,无耳流脓史,无耳部手术史;③即使有中耳炎史(如分泌性中耳炎),只要无鼓膜穿孔和流脓史,符合前两项标准的仍可以诊断为先天性胆脂瘤。

先天性胆脂瘤的生长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沿着听小骨的内侧面向后生长,到达中鼓室的后上方,破坏砧镫关节、镫骨上结构,镫骨底板很少受累,然后累及面神经隐窝、鼓室窦,最后进入鼓窦和乳突气房。最常出现的症状是传导性耳聋,大多数为听小骨活动受限或听骨链中断引起。另外,部分先天性胆脂瘤患者鼓膜外观正常,以传导性耳聋为主要表现,这时很容易误诊为耳硬化症和听骨链畸形。

手术切除是治疗先天性胆脂瘤唯一有效的方式。手术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预防复发,保留或重建听力。手术方式的选择与病变范围有关。本例患者病变主要局限在中鼓室、上鼓室、鼓窦,鼓膜完整,乳突无胆脂瘤侵犯,故选择乳突面隐窝径路中耳胆脂瘤摘除+听骨链TORP重建,保留外耳道后壁,可避免开放式手术遗留较大的术腔,术后恢复快,无需定期清理术腔。经面隐窝径路,在70°耳内镜的辅助下可清晰显露中鼓室内的胆脂瘤。从鼓膜后方清理中鼓室内的胆脂瘤,保证了鼓膜的完整性,避免了经外耳道掀起鼓膜时可能造成的鼓膜损伤及穿孔,也避免了术后外耳道填塞后感染的可能。听力重建术后听力改善与鼓室黏膜状况、病变性质、听骨残存情况、咽鼓管功能、人工听骨位置及干耳时间等因素相关。本例患者胆脂瘤范围及鼓室黏膜病变范围较为局限,锤骨柄完整,术中摆放人工听骨位置妥当且术后无移位,故患者术后听力改善明显。一般认为,手术后ABG≤20dB及ABG较术前缩小15dB为术后听力提高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乳突面隐窝径路先天性中耳胆脂瘤摘除听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