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鹿角蕨
现状 稀有种。系近年来在我国云南发现的新记录植物,分布区极狭窄,为热带和雨林中的附生植物。由于森林受到严重破坏,附生母树常遭刀斧之灭,生态系统失调,鹿角蕨也就难于存在。 形态特征 多年生附生草木,根状茎肉质,短而横卧,有淡棕色鳞片。叶2列,二型,基生叶(腐殖叶)厚革质,直立或下垂,无柄,贴生于树干上,长厘米,宽厘米,先端截形,不整齐次叉裂,裂片近等长,全缘,两面疏被星状毛,初时绿色,不久枯萎,褐色,宿丰;能育叶常成对生长,下垂,灰绿色,长厘米,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几无柚,内侧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狭裂片,中裂片较小,两者均能育,外侧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缘,通体被灰白色星状毛,叶脉粗突。孢子囊散生于主裂片的第 一次分叉的凹缺处以下,不基部,初时绿色,后变*色,密被灰白色星状毛,成熟孢子绿色 。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盈江那邦坝。生于海拔米的热带雨林中,附生于树干、 枝上,增生很快,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为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年平均温22.6℃,1月平均温℃,极端最低温不低于5℃,极端最高温 39℃;年降水量约2 000毫为米,相对温度不低于 80%。常附生在以毛麻楝 Chukrasia tabularis lutina (Wall.) King、楹树 Albizia chinensis (Osh.)Merr.、垂枝榕Ficus benjaina L.等为主体的季雨林树干和枝条上,也可附生在林缘、疏林的树干或枯立木上。鹿角蕨以腐殖叶聚积落叶、尘土等物质作营养。雨季开始,在短茎顶端上长出新的腐殖叶能育叶2片。上一年的腐殖叶在当年就枯萎腐烂,而能 育叶至第二年春季才逐渐干枯脱落。 保护价值 本种系新分布于我国稀有植物物,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它在我国的出现,对研究 蕨类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其植株形态奇异美丽,可栽培供观赏。 保护措施 云南盈江那邦坝已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应从速建立保护机构,开展工作,少量植株已从产区移植到昆明植物园和北京植物园温室中的枯木上,已栽培成活,生长正常。中国 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园引入西双版纳勐仑栽培,也生长良好。 栽培要点 在中国,一般采用分生繁殖法,对该种的孢子繁殖尚无经验。栽培时予以附生基质及湿雾条件,并参照本属其它种的栽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