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走入漩涡的络借贷
在持续几个月的歇业、跑路风波之后,P2P又遇上了监管的风险警示。
中国论文
日前,银监会牵头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组织召开“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法律*策宣传座谈会”,将络借贷列为与民间借贷、农业专业合作社、私募股权等并列的非法集资六大风险领域。
《金融理财》在银监会公开文件中查阅有关该联席会的信息发现,这是该联席组织首次将络借贷列为非法集资的表现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行业人士普遍将这次表态作为监管层对近来连续出现跑路倒闭的回应。通过对北京地区众多P2P平台的走访,《金融理财》试图逼近在“倒闭潮”之下P2P的真实存在状况。
P2P倒闭潮起
从去年10月开始,P2P平台集中出现了提现困难、歇业甚至倒闭现象。据投资人张东(化名)统计,10月份当月就有30余家平台出现歇业或倒闭,截至目前已超过50家。他坦陈,类似的情况在年初还会持续下去。
在上述座谈会上,除了对非法集资的讨论,同时还流出有关央行人士对P2P三种风险形式及风险警示的消息。其中有关资金池和理财等模式的认定在随后引发了大量的解读。
而就在此次座谈会召开的第二天,消息中所涉及的央行条法司通过媒体澄清,当时只是旁听,“讨论了一下”,条法司并未对P2P的业务边界或红线进行划定。
就此向两家大型平台询问时,对方都表示不愿就此发表评论。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告诉,回顾小贷公司*策出台之初,“始终没有一篇官方文件,都是通过行领导讲话体现”,而刘士余行长此前提到不得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两条红线,就是对业务的划定。”
贷第三方平台贷天眼负责人侯滨判断,目前出现问题的平台主要是自融,即通过发布虚假标的,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自己的生产经营或恶意卷款跑路。
他解释,因为没有真实的借款项目,投资人的收益主要靠后续的资金进入。“当几家平台同时有投资人集中兑付,出现流动性问题,导致提现缓慢时,投资人的恐慌心理就会蔓延开,引发更多的资金提现,从而将更多的平台牵涉进来。”
此次风险暴露的另一个原因还有“组团”投资。所谓的团通常有百十来人,团长通常投资经验丰富同时有号召力,汇集的资金规模可以达到上千万。其成立初衷是提高投资人的谈判能力,更好地识别风险。―般是由团长出面考察,选定项目后号召团员投资。但如果出现团长因为个人利益而发布虚假消息,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也就可想而知。
而由张东统计的数据是,在去年10月26日出现提现困难的某平台上,待收的5000万资金中有3000万来自于两个团。
利率水平高企
此次风波中的平台另一特点就是超过30%甚至40%的高收益。实际上,P2P平台的投资收益如何算“高”,不同的投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常来看,P2P的收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类是在8%到12%左右;第二类在20010左右;第三类则可以达到30%甚至40%。
张东和侯滨直言,第一层级的收益水平对于有经验的老投资人来说毫无吸引力,这类平台被他们看做是传统理财的替代,吸引的通常也都是新人或满足一般理财需求的人。而第三个层级的收益则意味着高风险甚至骗局,却也少不了有人愿意涉险。20%左右的收益可能能够代表最普遍的收益率情况。
而借款端的成本,除了支付20%左右的投资人收益,还要加上平台的服务费率等,基本保持在24%的红线以内。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平台负责人介绍,该平台的业务是依托母公司的担保公司进行的,借款人必须有房产或车辆抵押,贷款金额可能在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有几万元,期限多为半年以内的短期。而他的客户可能是小超市、小型的加工厂等。
他举例,如果在平时,超市的压货期通常在3个月,但在年底可能会缩短到45天,这时超市就需要有短期的周转资金来偿付货款,只要能保持正常销售,还款并不存在问题。同理,对于小加工厂而言,拿到订单后可能会需要一笔资金来支付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等,只要订单顺利完成,工厂的利润率甚至能达到40%,足以支付利息。
另一家平台的信贷部门工作人员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正因为银行贷款审批的周期长,而且小微贷款服务不到位,才给P2P平台留下了业务空间。而P2P平台也在覆盖一些银行不愿做的,资质较差的业务。
“如果是一个大企业要长期借用几百万上千万,它到银行贷款并不存在问题,而且资金成本会更低。”上述业务人员表示,“这样的企业不会来找我们,来了我们也不会轻易出借。”
更有人士表示,与银行的贷款利率相比,这样的资金成本或许更接近于真实的水平。从民间借贷的水平来看,这样的利率也并不算高。
在调查中,也遇到这样一家高息平台。该平台客服人员介绍,其投资项目主要是房地产,正在进行中的是一家地产公司以土地抵押融资1个亿。
在站上,项目的收益虽标为22.4%,但额外奖励的收益则为1.6%、3.8%不同,甚至有时高达16.4%。由于平台奖励收益通常是投标之后立即返还,由此计算,其年化收益率基本都在405以上,甚至更多。
对方称因为负责人不在,所以不能提供有关借款方的具体文件。他同时表示,现在已经有3000多位投资人,最高投资额度有上千万。
风险监管盲区
此次央行条法司否认了对P2P业务划线的表态,在调查中也发现,想要清晰界定P2P的业务并不容易。
《金融理财》走访过的一家与小贷公司合作的平台,其贷款业务侧重于面向小微企业主或个人的信用贷,资金规模一般在几万元,费率水平比较低。而同样依托担保公司开展业务的两家平台,都要求房产或车辆抵押,一家专做短期小额贷,一家还涉及到一年期以上的房贷或经营贷,相比前述信用贷,费率相对较高。
另外,《金融理财》了解到确实还有平台在操作一些资金规模较大的业务,目前为止也保持了稳定运行,“他们所采用的风控模式,与银行的风控程序差不多。”某行业人士评价。
正因为平台的风控模式、业务渠道等各有不同,很难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利率水平、资金规模等与风险也不能简单关联。反观现阶段出事的平台,大多数并没有真实存在的投资标的,更遑论风险控制了。
上述某平台负责人认为,一家好的平台只要符合两个标准:成熟的风控系统和提供本金担保,对业务模式并无需苛求。现在行业内部对刘士余提出的两条红线也已形成普遍的认识。
而现在,投资者对P2P平台的风险判别主要靠实地考察,但这样的考察在多大的程度上反映真实性就需要画个问号了。特别是这次风波之后,之前一些公信力较强的第三方考察机构和贷名人也被卷入其中。
虽说从2011年至今,央行、银监会相关人士对P2P一再示警,但预警并没有约束力,正式的法规出台尚不可知。在采访中多位人士都认为,监管未出台的主要原因是行业的体量尚小。
“虽然从成交量来看P2P的资金规模可能达到几百亿,但很多都是滚动投资操作,实际的资金量可能也就是几十亿。这样的规模可能比不上一个地级市里民间借贷的整体规模。”张东在接受《金融理财》采访时表示,P2P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与其互联属性有关,一旦有问题,消息很容易通过络扩散出去。
侯滨则表示,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涉及的部门较多,权责划分并不是简单就能说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