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慢性疾病发病率迅猛增长,患者趋向年轻化,尤其是“三高”。
“三高”通常指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因其容易产生相互关联,大家总爱把三者放在一起。
据年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的最新数据,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
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超八成受“三高症”困扰,我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数占总死亡数量的88.5%。
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加重罹患三高疾病的风险,想要控制病情,必须减轻体重。
控制饮食,才是预防与控制“三高”的长效之计。
高血压饮食禁忌三大摄入
科学治疗高血压,要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心理因素、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综合性出发。其中,饮食是高血压患者容易改正但最容易忽略的因素。
控制高胆固醇摄入
常见的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与油脂、禽蛋蛋*、鱿鱼等。
血管阻力、血液流量是决定血压高低的主要因素。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进食,降低体内血液粘稠,缓解血液堆积在血管壁的情况,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扫清血管阻力,血压自然会降低。
减少钠盐量使用
常见的高盐食物:烹调酱类、蜜饯、腌制肉菜品、浓汤等。
重口味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钠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管管腔变细,血流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也会加重肾脏负担,造成排钠障碍,升高血压。
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不利于稳定血压。
适度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元素摄入可有效降低血压。钠盐摄入过多和钾摄入不足是我国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居民的膳食中75.8%的钠来自于家庭烹饪用盐,其次为高盐调味品。为了预防高血压和降低血压,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钠盐含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建议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更容易控制每日钠盐摄入量。
忌易兴奋饮食
咖啡、浓茶、烟酒、辛辣饮食会引起神经兴奋。大量饮酒会导致血管硬化,血液粘稠度增加,吸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加重内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脂饮食避开三个误区
血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偏高,都被称为高血脂症,它对身体的伤害是隐匿的、逐渐的、全身性的。
血液粘稠、血流减缓,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一旦血管堵塞,不仅会影响器官工作,还可能危及生命。
忌高脂肪饮食
常见的高脂肪食物:芝麻、花生,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奶油等。
高血脂人群每天摄入胆固醇不超过毫克,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都会引起血脂升高。五花肉、排骨、肥牛、肥羊等肉类的饱和脂肪含量高,占食物总营养量的60%,不宜多吃。
错误的烹饪方式
烹饪喜煎炸、小炒,摄入的油脂没有减少,即便使用橄榄油、山茶油、亚麻籽油等号称健康的植物油,血脂也降不下来。
对于高血脂人群,应尽量少用油,烹调方式多选蒸、煮、汆、凉拌,将每天的食用油控制在2勺之内。
严格控制食物摄入量
谷物、水果、糖类等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但若是长期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也会转化成糖原储存在肝脏,甚至转化成脂肪,导致血脂升高。建议患者保持七八分饱即可。
高血糖饮食要选低GI食物
相对来说,饮食对糖尿病的影响更为明显,稍微不注意,很可能出现血糖不稳定、升高的现象。而且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多达多种,危害更甚,吃对饮食尤为重要。
吃升糖指数低的食物,血糖相对稳定
糖尿病患者最担心无法控制血糖。不同的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有所差异。低升糖指数的食物,食用后血糖升高较缓、较弱,更适宜糖尿病患者。
升糖指数(GI)全称为“血糖生成指数”。
GI高的食物由于进入肠道后消化快、吸收好,葡萄糖能够迅速进入血液,易导致高血压、高血糖的产生。
GI低的食物由于进入肠道后停留的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较低,引起餐后血糖反应较小,需要的胰岛素也相应减少。
避免了血糖的剧烈波动,既可以防止高血糖也可以防止低血糖,有效地控制血糖。
此外,GI低的食物非常容易产生饱腹感,同时引起较低的胰岛素水平,而胰岛素能够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而高GI的食物恰恰相反。
但血糖的生成指数,不是决定血糖升的唯一要素,还得控制进食量。
简单来说就是血糖负荷=食物升糖指数×所进食物的含糖总量。
推荐升糖指数低的主食
谷物为主,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专家建议: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生重-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克,薯类50-克。
推荐升糖指数低的水果
健康群体每天应摄入-克新鲜水果。但一些水果糖分较高,GI(血糖生成指数)值也有差异,糖尿病人得区别对待。一般而言,蔬菜的升糖值都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