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胖u0001就u0001 [复制链接]

1#

众所周知,肥胖,会导致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增加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的发病风险。

而今年年初,TheBMJ杂志(英国医学杂志)又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为肥胖增加了一项罪行。

肥胖和多达11种肿瘤有密切关系,肥胖可显著增加这些肿瘤的发病率。

所以,可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肥胖就是致癌首要因素!

怎样才算「肥胖」?

文章收纳了不同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中主要用来衡量肥胖的标准多达七种:

身体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

腰围(waistcircumference)

臀围(hipcircumference)

腰臀比(waisttohipratio)

体重(weight)

体重变化(weightgain)

经减重手术后的体重改变(weightlossfrombariatricsurgery)

其中,BMI是最常用的一个指标。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正常18~25,超重25~30,肥胖30以上。

而肿瘤发生的风险,也会伴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样的风险,在不同器官、不同性别上是有差别的。

哪些肿瘤,胖子高发?

这11种肿瘤与肥胖高度相关:

食管肿瘤

结肠癌

直肠癌

胆管癌

胰腺癌

子宫内膜癌

多发性骨髓瘤

乳腺癌(妇女)

胆囊癌

胃癌

卵巢癌

以男性为例,BMI指数增加,对胆道的威胁最大。BMI每增加5kg/m2,男性就会增加56%的胆道肿瘤风险,而结直肠肿瘤看似风险较低,但也能增加9%的发病风险。

对于女性来说,BMI每增加5kg/m2,其绝经期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11%,而其腰围/臀围比(男性腰臀比大于0.9,女性腰臀比大于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增加0.1,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就会增加21%。

由于参与研究的这些肿瘤都是男女十大常见高发肿瘤,配合其原有的发病率,肥胖人群的肿瘤潜在发病率就非常可观了。

这一切是真的吗?

面对如此震惊的结果,有些读者可能难以接受,会觉得那只是夸大其词,为了吸引眼球罢了。

在此,且不说TheBMJ杂志是享誉世界的顶级综合医学期刊,就该篇文章被誉为「综述中的综述」,是在浩瀚如海的医学文献中反复精炼出来的。

其研究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科研文章,而是针对肥胖和肿瘤相关性的综述及Meta文章。

为了搞清那些综述有用,研究从14,(真算得上浩如烟海!)中挑选了篇最有分量的综述。

而这些综述中,不符合本次精确化的文献检索标准,又排除了61篇,最后仅仅剩下49篇最核心的综述性文章。

而同时,有篇Meta主要通过这些综述进行相关研究,这些文章也纳入的本次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这49篇核心综述2,项独立的临床试验,而这些试验中,一共存在超过6,多例和肥胖直接相关的临床病例,同时存在万以上的对照人群供进行分析。

这些都保证了这篇「综述中的综述」的可靠性,而通过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循证医学领域最高级别的证据。

因此,不要再怀疑了,请正视肥胖这一高危因素!

那么,已经肥胖了,怎么办?

看到这里,一定有一部分读者在问:我应该怎么办?我是不是已经有离肿瘤不远了。

所幸的是,和其他致癌因素相比,肥胖一种可以逆转的致癌因素。没有减不下去的肥,只有不够坚持和努力。

减肥没有捷径,「管住嘴,迈开腿」,健康饮食锻炼。同时,如果真的遇到瓶颈,或是难以坚持,寻求中医中药的帮助也是捷径一条。

在金涛教授倡导的循证医学的治疗及指导下,不仅体重可以轻松愉快地减下去,肥胖引起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等不良影响,均可随着多余的体重,一去不返!

从临床表现看,随着年龄增高,肥胖的辨证有虚实二端,实者多为湿热瘀浊内蕴,虚者为脾肾两亏或肝肾不足,而临床多见虚实夹杂。故以清热利湿、化瘀祛浊、补脾益肾为治疗大法

临床病案

门诊有位王先生,年仅56岁,身高cm,体重却高达斤。王先生血压偏高,长年服用络活喜及洛丁新控制效果不佳,长期仍维持在-/-mmHg之间;其血糖也偏高,服用格华止控制亦不良,空腹血糖16mmol/l,餐后23mmol/l。除此以外,王先生尿酸umol/l,甘油三酯7.8mmol/l,胆固醇6.5mmol/l,还患有脂肪肝等疾病。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金涛教授以循证医学为指导,辨证论治,处以方剂,嘱注意饮食及运动。

一个疗程后,王先生体重减轻至斤,停服洛丁新、格华止,络活喜减半,血压控制良好,稳定在/70mmHg左右,血糖也降到5.5mmol/l,甘油三酯1.6mmol/l,胆固醇5.1mmol/l,脂肪肝消失;再一个疗程后,体重降至斤,停用络活喜且血压控制良好!

因此,不要再为自己的懒惰与贪嘴寻找借口,请正视体重计上显示的数字,也请坚定地保持自己想要维持健康的想法。因为这一切,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家人的一份责任。

从认识到行为改变,任重道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