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长江边上的老艺术家一直以为自己很懂夏天,直到去广州念大学,才明白夏天的精髓不再于绝对的温度,而在于长度。
广东的夏天漫长到似乎无始无终,从每年三月份开始回温,可以一直热到来年一月。
因此在广东最节省的开支就是买衣服,你想想,北方的一件大棉袄加二棉裤,能换多少件短袖加大裤衩。
△广州漫长炎热的天气/图虫
然而出来混得迟早是要还的,这些节省下来的钱都被广东人投入到两项更为紧要的事业——降火和祛湿。
尽管离开广州已近两年,回忆起在广州的日子,仍然会有一种灼热的粘稠感。
太阳长久而爆裂,人在氤氲的水汽中行走,宛如游鱼,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湿气和热气就是广东人的阴阳两极,万物由此而生,万事也可以从中得到解释。
一个不相信中医理论的外地人,初来乍到时,往往会对于广东人的玄学不屑一顾。
不过只要在广东多呆上一些年月,就会明白,广东人与湿热的周旋,与其说是玄学,不如说是哲学,是一种在烟瘴之地“搵食繁衍”的生活态度。
许多年后,当你回忆起那一瓶凉茶,一碗老火靓汤,才终于读懂了苏轼的那首《定风波》,“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广东人的冰与火之歌
热气,用一个中国人都能理解的词来解释,就是上火。
但偶发性的上火尚且不足以涵盖广东人语境里的热气。每个广东人都好像是一锅处在临界点的热水,只要稍稍增加一点热气,就会沸腾起来。
所有爆炒、烘焙、油炸的东西都有热气,而荔枝、芒果、龙眼、菠萝、榴莲这些在广东最为常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也有热气。
而在一些广东妈妈眼里,小到失眠、落枕、咽喉肿痛,大到心烦、失恋、工作不顺,统统都是热气的原因。知道为啥很多广东菜只有酱油和盐吗,因为——热气啊。
△烧烤和炸鸡,是广东阿妈第一拒绝的美食/图虫
那么问题来了,著名荔枝爱好者苏轼一天吃几百颗竟然没啥事,还“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要引入另一个重要概念,湿气。
四川因为盆地地形,雾气弥漫,终年少阳光,湿气重,于是有了吃辣椒可以祛湿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同样喊着湿气重,每年都要为回南天没有内裤穿而烦恼的广东人不吃辣椒呢。
因为在广东人看来,四川人体内的湿气是阴湿,吃燥热的辣椒刚好达到平衡,而广东人体内的湿是湿热,吃辣椒只会加重热气而无益于湿气。
△四川的辣,引起广东人极度不适/图虫
也就是说,生长在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在吃热气食物这件事上,自带天赋。
当然,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曹雨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四川人对辣椒功能的赞扬还是广东人对辣椒坏处的恐惧都是一种基于本地口味的文化想象。
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比如属于湿热地区的印度、墨西哥、孟加拉等地有着明显的食辣偏好,而并不担心什么热气问题。
同样,对于一些上火的症状,也被研究证明是某些食物摄入过量,同时又没有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导致身体局部产生了炎症。
然而,在广州生活了几年的老艺术家,慢慢发现:
广式上火绝对不是口腔溃疡这么简单,而是整个人从上到下的燥热不适,广式的湿气也不只是老寒腿这么简单,而是从早到晚的嗜睡乏力,像一块吸满水的海绵宝宝。
当我完成了从湖北人向精神广东人的转变,再碰上外地来的朋友质疑广东的湿热理论时,我只能摊一摊手,这个,我很难给你解释。
左手凉茶,右手靓汤
开放早但开化晚,广东地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面目模糊,只有伴随着贬官和流放才能进入史书的视野。
即使是当代,广东单论气候条件也绝对算不上宝地,对于古人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朝廷不关心广东人的死活,广东人却还是要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生存下去,为了抵御湿热,逐渐形成了左手凉茶,右手靓汤的药膳文化。
关于凉茶的历史有人将其追溯到东晋的葛洪,最早有记载的凉茶方子就出现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
相传葛洪原本开开心心来到广东罗浮山准备隐居炼丹,没想到一来就感受到广东的“热情”。
看到当地居民苦于瘴病,于是研究出了一些降火祛湿的药方。根据这些药方,加上广东人啥都敢吃的尝百草精神,慢慢形成了以各种草本植物煎熬制成的凉茶。
△广东街头随处可见凉茶铺/图虫
老艺术家仍然清楚记得第一次喝到癍痧凉茶时的感受,那是大一军训的时候,夏季暴雨过后的操场简直是桑拿房,院里的师兄师姐抱着几箱饮料来慰问我们。
我接过一瓶饮料问这是什么,师兄操着性感的广普说,这是凉茶吼。
我看着黄振龙绿油油的塑料瓶子心想,师兄师姐也太抠了,这是什么杂牌凉茶,就不能买个加多宝王老吉啥的吗,再说了这么热的天好歹拿几瓶冰的啊。
然而当我喝下第一口凉茶,整个消化系统都开始发出轰鸣,那是一种让人脚趾抠地的震颤,让人大脑短路的刺激。
正如有网友评论的“就好似走进春天长眠的坟地”。从此以后,推荐(骗)每个第一次来广州的人喝凉茶,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凉茶都叫癍痧。
既不凉也不是茶的“凉茶”,其实分为很多种类,以针对不同的“热气”症状。按药材使用数量,广东凉茶可分为“单方”和“复方”:
“单方”只使用一种药材熬制,像罗汉果茶、金银花等、都很清甜。
而使用多种药材的复方凉茶,比如癍痧,就包含了蒲公英、桔梗、葛根、罗汉果等十几味药材,味道也就比较一言难尽了。
凉茶负责解决热气,妈妈牌老火靓汤则是广东家家户户都独一份儿的祛湿秘方。
灶台就是每个广东妈妈的化学实验室,通过食材和药材的排列组合,反复试验,可以诞生出上百款祛湿汤。祛湿已经是这些靓汤的基本功能,在此之上,每种汤还有自己的隐藏技能。
腿脚酸软就来一碗黄豆猪蹄汤,气血亏损必须安排虫草乌鸡汤,明天就要考试了怎么能少了天麻核桃炖猪脑。
广东人的汤就如同江浙人的青菜,没有它这饭就没法儿吃了。
食补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尽管其凉茶身份不被广东人承认,但加多宝和王老吉还是为广东的凉茶文化在全国打开局面。
年,加多宝的销售额一度碾压可口可乐,成为国饮健力宝后的又一民族饮料神话。然而在多年官司内斗之下,今天的凉茶双星早已风光不再。
而广东本土的一些凉茶品牌,其不加改良的口味又很难在广东以外的地区赢得受众。
随着近几年各种奶茶的凶猛攻势,广州的凉茶文化肉眼可见的稀薄了。
凉茶卖不动了,有些凉茶铺子就开始打起歪主意。
年7月25日,广州越秀区一家凉茶铺被曝为增强凉茶的功效,在其中添加西药,包括咳特灵胶囊和氨咖黄敏胶囊。年1月,中山一家凉茶铺的凉茶中又被检测出添加大量消炎药乙酰氨基酚。
这类新闻的不断曝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凉茶传统的怀疑,这些年泻的火,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一些不法商贩的个别行为,那么另外一组数据对比则更让人担忧。
全国的慢性肾病率平均只有10%,而广东慢性肾病的人群发病率为12.1%,数居全国前三位。另外两个地方是香港和台湾,同样是有药膳饮食习惯的地区。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广东的煲三炖四煲汤方法不仅破坏食物的营养结构,还导致汤中嘌呤、胆固醇含量超标,易引发痛风、高血压、高血脂和高尿酸血症等多种疾病,严重的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纵使有种种数据和研究表明,广东的凉茶与靓汤文化不够健康,但似乎并不能阻止广东人对它们的热爱。
其实仔细想想,每个地方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在现代医学看来不够健康的饮食传统。
不少习惯都有着颇为心酸的往事,西南省市多爱吃辣椒是因为吃不起盐,东北人爱吃酸菜是因为冬天吃不到新鲜蔬菜。
只是一代代吃下来,饮食就不仅仅是饮食,而纠缠成了历史与文化。
广东人未必不知道凉茶和老火靓汤效果甚微,但是少了这一碗茶一口汤,又如何熬过一个个阳光猛烈,万物显形的烈日。
再说了,有些凉茶和老火汤,确实挺好喝的。
你对这种广东玄学怎么看?
曹徙南
编辑
二叔公
排版
Gloria
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